現階段電改的進展與問題
電改成績斐然但也存在諸多問題
新一輪電力市場化改革轟轟烈烈,從“降電價”角度看,成績斐然。但從市場化改革的核心——競爭性電力市場建設角度看,進展并不明顯。
第一,大用戶“直接交易”有利無責。從遵循“交易自由、自負其責”這一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來看,現行大用戶“直接交易”,有“雙邊交易”之形,無“雙邊交易”之實:一是發電企業能夠與之直接交易的大用戶,并非基于市場選擇,而是由地方政府確定,具有明顯定向優惠性質。二是沒有“平衡機制”。被準入的大用戶們得到了降價的好處,但不平衡的責任卻仍由其他用戶承擔。因此,這樣的“直接交易”達到一定規模后,必將不可持續?!爸苯咏灰住钡暮侠須w宿,取決于電力交易模式的選擇。
第二,“售電側切入”被稱為此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最大亮點,但這一“亮點”并不符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內在邏輯。因為售電側競爭的前提是批發競爭,未建批發市場而推動零售競爭,零售競爭就是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所以,盡管各試點地區售電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但直至今日,真正有電可售的仍如鳳毛麟角,各地“售電側改革”試來試去,最終還是以“直接交易”為主要內容。
第三,電力交易中心定位不清。既然建立跨省區域電力市場,為何每個省都建電力交易中心?這些省電力交易中心與區域電力市場是什么關系?如果這都沒想清楚,是不是在浪費公共資源?我國的“電力交易中心”,不應糾纏于“控股”問題,而應把重點放在合理布局與功能定位上。在已布局跨省區域電力市場的地區,不應再建“省級電力交易中心”。在合理布局基礎上,還應基于交易模式確定其功能及其與系統運行機構的關系?!半娏灰字行摹倍ㄎ粸楣矙C構較為適宜。據此,所有的場內交易(無論是電力庫模式的單一現貨市場,還是“雙邊交易”模式中的日前市場和平衡市場),只應由一個機構組織,因而“電力交易中心”應與系統運行機構“合二為一”。
第四,電力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并未得到應有重視。電力交易模式模糊不清、電力市場布局缺乏明確目標與實施路徑。
機制有效、可控的前提是讓電力市場充分發揮作用
此輪電改新的方向,將是以市場為主導的電力交易模式。沒有了政府計劃,就得要讓機制實施有力、有效、可控。而有效機制的前提,是在把握方向的基礎上,讓電力市場充分發揮作用。把握方向,即是保證市場化的方式。
在具體領域,就需要讓市場規律發揮作用。比如可再生能源領域,我們需要明確“電力市場首先以市場為主”的理念,把可再生能源落實在電力市場的設計中。未來,當電力市場在運行中,不用額外的政策,就可以體現其優先權,讓光伏、風電、水電等能源根據不同特點,在市場交易中呈現出自己真正的價值,最終實現更多的消納。
電力行業作為能源領域的一個核心,與上下游存在著聯動作用。因此,只有堅持市場調節,才能以電力改革帶動能源行業改革,最終讓煤炭、石油、可再生能源等諸多環節進入良性循環中。當前,隨著電力市場推動逐漸深入,煤炭行業也已經反饋出很多市場化的信號。比如煤炭的價格、煤炭的供需、煤炭質量要求。
下一步,“接地氣”“市場化”帶來的新挑戰,將是監管。當前,電改相關的政策對于監管的要求非常明確,相對專業、相對獨立的管理方式,增加了管理的可信性和權威性。但我認為,監管是否有效,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出手能否及時。在如何及時監管的問題上,美聯儲的經驗值得借鑒。
而電力市場的監管,應該從建立市場的初期同步進行,不能等到市場建立到一定成熟才出現。在監管的模式上,應當堅持相對獨立和有針對性的原則,不能籠統化,也不應過于強勢。無論是監管還是放松,兩者是相輔相成的。
不能因爭權耽誤電改成敗要有衡量標準
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持續至今,售電市場的放開令人矚目。實際情況是,在售電主體積極參與下,雖然大用戶直購電已經形成一定體量,但也暴露出很多問題,甚至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。
“九號文”發布至今,相關部門出臺了很多配套文件,但在改革進行中,有三大矛盾不能回避,在各方博弈中,反而耽擱了電力體制改革的進程。
一是各級政府不同部門間不協同,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內不同部門,地方政府的經信委、發改委之間的不協同等等。
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改革目的、手段的理解存在差異。中央政府希望通過市場來配置資源;而地方政府理解僅僅是降電價,希望通過推動電力市場降價,改善投資環境,防止經濟下滑,而不是由市場形成價格,讓價格調節市場的供求關系。
三是電力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博弈,前者希望形成國家與省級市場的架構,而后者則希望以區域市場為主;前者希望成立電網公司全資公司的交易機構,而后者希望成立股份制的交易機構。這些矛盾的本質是爭奪對電力資源配置的權利。事實上,交易機構是市場規則的執行者,不應該有任何利益相關方參股;對市場規則的訴求應在市場管理委員會上表達。如果我們在改革的初期,糾纏于交易機構的股權,可能整個改革跑偏、走彎路,而且不要給未來交易機構真正獨立留有后遺癥。當前我們不應糾纏于做市場的權利,而是應考慮如何讓市場盡快的動起來。
建立對電網企業成本和投資監管的體制機制
電改急需應對的一個挑戰,是對電網企業的監管問題。
改革文件對監管要求說得太死了,“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”原則,本質上就是成本價格定價法,這種監管方法有一個出了名的壞處:只要核定的收益率比企業融資成本高,企業就有動機去借錢擴充資產,這會導致電網企業的資產不斷膨脹,降低其運行效率。這種監管辦法還會遭遇“準許成本”不可監管性挑戰。
建立對電網企業成本和投資監管的體制機制。首先,大力加強輸配電監管能力建設。其次,開展輸配電成本激勵性監管試點。由于電力生產或輸配企業與電力價格監管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,電力成本核算和監審面臨重大挑戰。從國際經驗看,“成本加成”定價法下,電力企業容易產生上下游利益輸送等問題。我國地區間電網建設步伐不一致,對電網投資的需求也存在差異,先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探索開展輸配電成本激勵性監管試點切實可行。
再次,探索建立電網投資“準生證”制度。電網輸配電價格監審屬于事前監管,有效資產、準許收入、準入收益依賴于對監管期內投資、電量的預測。也就是說,未來輸配電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前的投資決策。 來源:森田公司 查看次數: